时间:2022-09-07 18:51:44 | 浏览:502
17年撂荒地,今朝变良田。
盛夏时节,艳阳高照。在城区捷胜镇石岗村田间地头,稻田金黄如画,机声轰隆,稻香与泥土的芬芳汇成收成的味道。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穿梭在稻田里,所到之处水稻整齐地倒下,切割、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。当地农民正满怀丰收的喜悦,抢抓晴好天气,人机结合收获稻谷,确保颗粒归仓。“这里原本是杂草丛生的荒地,如今实现了复耕复垦,变成了良田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”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周付庆说。
自去年以来,捷胜镇狠下功夫整治撂荒地,截至6月底,全镇撂荒地复垦面积近2000亩,复耕率达91.65%,成功变荒地为良田,牢牢稳住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。
正是金黄入筐时。
精准施策? 让撂荒土地“活”起来
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转移,原本有耕地1万余亩的捷胜镇土地摞荒现象日益严重。 如何让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,让撂荒地变良田?这成为捷胜镇党委和政府思考的问题。该镇党委书记杨凯彬告诉记者,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有效衔接乡村振兴,去年以来,该镇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,对“复耕复垦”进行全面宣传动员,全力推进摸底整治;多次召开撂荒“复耕复垦”专题会议,以“零容忍”的决心推进耕地撂荒整治;因地制宜制定《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奖补方案》,通过项目扶持、财政奖补等方式,鼓励和引导群众对基础设施滞后、交通条件受限、自然环境欠佳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。由此,一场轰轰烈烈的由镇、村两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、群众积极跟进的农村耕地撂荒整治攻坚行动拉开了帷幕。
农技人员在田地勘察花生生产情况,指导管理。
“针对农村失能家庭无人种地、因病因残无力种地的问题,该镇结合群众意愿,委托合作社和其他农户代管经营,确保撂荒耕地应耕尽耕、应种尽种,有效解决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‘无人种地’和‘谁来种地’等问题。”杨凯彬告诉记者。该镇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的有利契机,在沙坑村完成681亩连片土地流转,并通过观摩交流和经验分享,将“沙坑经验”在各村推广,使全镇实现复耕2300多亩,流转土地近4200亩,垦造水田近500亩。同时,该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,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,遵循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的原则,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,分级制定实施流转扶持政策,促进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大户、家庭农场、经营能手流转集中,形成规模效应,切实解决耕地长期撂荒问题。
去年7月份,该镇石岗村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,成立了石岗农业专业合作社,由合作社集中耕种、统一管理,最终所得按比例划拨部分为村集体资产,用于村落建设、产业项目开发等,打破此前的土地外包常规模式。去年9月份,合作社完成了番薯种植,今年3月收成后,又种下水稻,于近日喜迎收成,成为了撂荒地复垦的“石岗经验”。
夯实基础? 让撂荒地成为“致富田”
如何把撂荒地变成“致富田”,捷胜镇在复耕复垦的过程中,不断探索,走出一条科技种田之路。
“要把握好施肥的时间,中期重施穗肥,以充分满足稻株对氮素营养的吸收,促进穗大粒多;后期适当施粒肥,以积累碳水化合物,增加结实率和粒重……”在田间,农技人员正指导村民对土地进行轮作。为了改善复耕土地土壤,让种植物无农药残害、无污染,捷胜镇采取 “土地轮作”的生产模式,在前期种植旱地作物,收成后换易涝多水农作物。“土地轮作的方式,有利于保持、恢复、提高土壤肥力,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,抑制病菌生长,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。还有利于合理均衡地使用农具、肥料、农药、水资源及资金等资源,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,调节土壤肥力,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。”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艺师林述广告诉记者。
该镇常态化邀请农技人员下村指导农业种植,不断夯实种粮基础。农技人员还进村入户下田,实地了解播种进展、播种质量、虫害治理、农资供应和价格变化等情况,为村民提供应对措施,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,提高生产科技含量,并调配农业机具,加快秋收秋播进度。“自从我按照专家指导的技术种植水稻之后,产量提高了,大家种植水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。”周大叔说。
为确保复耕复垦地不再丢荒,捷胜镇采取动态监测、政府激励、惩戒约束机制,全面推进“5+2”农村综合改革,完成7个试点示范村股份制改革,量化资产510万元。完成14个村整村授信金额3156万元,解决农户“融资难”问题。在激发村民种植积极性的同时,筑牢耕地保护“红线”和粮食安全 “底线”,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“筑巢引凤”。
“目前,石岗村种植的‘冰激凌番薯’、沙坑村的沙葛和葛薯等在城区小有名气。”镇长卢小咏说。捷胜镇通过村企合作、建立合作社的方式,将沙坑村681亩撂荒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进农业公司对其复耕,现已种上花生;前进村番薯基地种植湖北大叶品种实现丰收,亩产达5000斤,前进河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规划实施中,目前剩余的181.44亩将于12月底前完成复耕。“通过政策、技术、资金帮扶等措施落地,不断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,每年预计能给集体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,真正鼓起村民的‘裤腰包’,增厚集体的‘家底子’。”卢小咏说。
汕尾日报记者? 张文滨